媒体报道 | 对话傅衍教授:我们可能会更加注重抗病育种的工作
我国虽然是养猪第一大国,但生产效率距离养猪强国仍然有不小的差距。比如,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,美国平均水平是25.28头(2018年,PigCHAMP对标报告),而中国只有19.49头(2019年,微猪数据年报)。
差距如此大,既是因为我们的规模化养猪仍处于上升期,养猪供给侧仍需进行结构性调整,也是因为我们没有高性能的种猪群。猪场硬件条件、生产技术、管理理念等都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增加投入、引进人才、增强培训等方式得到快速提升,而高性能种猪则需要经过持之以恒地育种选育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。
而非瘟的暴发,则对种猪育种提出了新要求。为了解非瘟环境下种猪育种面临的挑战,从而为养猪企业提供可行性建议,爱猪网独家专访了天邦股份首席科学家、史记生物副总裁、天邦研究院副院长傅衍。傅衍教授向记者分享了他的育种经验。、
史记共享CG美国基因组抗病信息,开展全球联合育种
爱猪网:傅教授您好,感谢您接受爱猪网的采访。作为天邦股份首席科学家和史记生物副总裁,请问史记生物在育种方面的防非理念是什么?
傅教授:非瘟环境下的育种,首先还是要强调生物安全,既有核心场、公猪站的生物安全,又有种猪运输的生物安全;既有生物安全流程上的细化,又有硬件上的改善。当然更重要的是生物安全的理念,在严格执行生物安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,要强化生物安全的理念,人人都要有生物安全的意识,这样才会自觉地做好生物安全工作。另一方面,针对非瘟的硬件条件改善也很重要,从人员洗澡、隔离设施,到进场物品的高温、熏蒸处理设施,以及车辆的洗消设施都很重要,洗消后的车辆要做检查、做测试,确保效果。另外,公猪站都配有自己的PCR实验室,对每天的精液进行疾病监控(包括非洲猪瘟)。应该说,全公司从硬件上、措施上、流程上都更加强化了生物安全的理念。
育种是一个长期的工作,不可能在短期内培育出抗非瘟的品种,因此我们可能会更加注重抗病育种及提高种猪适应性的工作。但是抗病育种是很难的,首先抗病没有可直接度量的表型,不能度量就不可能有改进。可度量的性状,我们要求测得准,例如生长速度,可以通过称重获得;料肉比可以通过自动喂料器获得;肌肉、脂肪、骨头的占比及肋骨数可通过CT扫描计算获得。这些性状可度量可选择,但是抗病性状在核心场是没有表型的。
从文献报道看,抗病性状有足够的遗传方差,可以做选择,只是表型难以获得。我们的兄弟公司CG美国(天邦是CG的股东,占40.69%)用攻毒的方法,人为发病获得表型,再做全基因组关联分析,通过基因组选择做抗病育种。史记在CG全球联合育种的过程中,自然地共享了他们的基因组抗病信息。基因编辑是培育抗病猪的有效手段,许多科研院所已有成功的试验例子,但离培育成功一个其他性状也优秀、特别是遗传稳定的群体,路还很远。基因编辑在动物育种上的应用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。欧盟已把基因编辑纳入转基因的审批渠道,美国还没有明确的规定,但已放行了一个植物产品:基因编辑蘑菇。我国对基因编辑也还没有具体规定,但史记有全球联合育种的优势,未来政策开放,史记有这个实力进行基因编辑的技术研究。
建立公猪站PCR实验室,确保每日送出猪精安全
爱猪网:在引种的非瘟防控上,您对猪场有什么建议?
傅教授:引种方面的建议,首先是来源场要健康。引种必须要做检测,可以看对方的检测报告,这取决于双方的信任程度,需要时也可派人去对方场采样(哪怕不能进场,也可视频采样),做主要疾病的检测,判断猪群的健康状况。
引种的第二大风险是运输。首先是运输车辆,车辆必须彻底清洗、消毒、干燥,非瘟环境下还要烘干,然后采样检测,通过后才能放行。车辆确保无菌后,就要注意运输过程中的风险,运输的路线、时间(交通高峰期风险也更大)都要策划好。运输中途停车会增加被污染的风险,也会增加闷热致死的风险(特别是夏天运猪),所以要尽量避免途中停车,特别不允许停车吃饭。
另外,种猪引进后要有隔离和适应的环节。隔离是为了防控种猪、车辆、及途中的感染而带病毒,适应是为了引进的种猪与原群体在健康状况、免疫水平上的平衡。两者的目的不同,措施也截然相反。隔离要求引进群体与原群体完全切断,不允许有人员或物品的交叉,要把引进群体当作是携带病原的猪群,直到送样检测结果证明引进群体是健康的。相反,适应或驯化是需要两个群体的接触,如通过原群体的饲料、猪粪、甚至淘汰猪等,让引进猪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原群体。根据猪场的健康状况,适应或驯化有时也包括对蓝耳病和PED的驯化。
爱猪网:长期以来市面上的种猪、猪精质量良莠不齐,养猪企业在选择种猪和猪精时也有许多惯有性能、质量、安全方面的考虑,在您看来养猪企业在选择种猪、猪精时应该按照什么标准?
傅教授:选择种猪和猪精的重要标准是健康和性能,健康始终是第一位的。前面已提到过种猪的健康检测,精液也要做检测。例如史记生物的公猪站,每月会对公猪做检测,每天会对精液做蓝耳病、PED及非洲猪瘟的抗原检测(每个公猪站有自己的PCR实验室)。精液影响面大,必须确保阴性,确保每天送出的猪精是高健康的。天邦旗下汉世伟集团的几十万头母猪,使用的精液全来自设在外部的公猪站,多年前就在每个公猪站建立了PCR实验室,每天的精液都是在病毒检测阴性后才放行的。
确保健康后,还需要考虑的是性能,种猪(包括精液)的性能一般通过种猪公司及公猪站提供的信息,当然直接或间接的使用经验更重要。不同的养猪企业有不同的需求,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。
以前我们规定,TOP50%的公猪才能进到公猪站,今年的要求是TOP30%,随着测定量的加大,今后会要求前20%、甚至前10%的公猪进入公猪站,目的是为了降低商品猪的饲养成本及提高生产效益。
使用CT测定技术,应用大数据协助育种工作
爱猪网:大型养猪企业对效益的追求导致价值育种成为趋势,在育种方向上更关注料重比、PSY等关键性指标。您认为当今育种的难点在哪里?
傅教授:之前提到的抗病育种是难点,性状难以度量,没有度量就没有改进,加上抗病性状遗传方差小,改进难度大。疾病对机体或多或少都有影响,很少有绝对的抗病,也许把抗病称为适应性或疾病的耐受性更好。肉质性状也很难活体度量,改良也难。另外,许多性状之间有拮抗性(负相关),难以同步提高,也许可以通过专门化品系的选育,把相拮抗的优点组合到商品猪上。
决定遗传进展的要素有:遗传方差(通常难以改变)、选择的准确性、选择强度、世代间隔。其中最难把握的是选择的准确性,影响选择准确性的因素很多,不断提高选择的准确性是育种工作的关键,也是育种工作的难点。
爱猪网:我们了解到史记生物的核心场、公猪站有在应用一些例如大数据、基因组育种等先进的技术,您可以介绍一下史记生物在育种方面具有哪些优势吗?在育种方面的研发投入有多大?
傅教授:研发投入我目前还不能说出个准确数字,因为涉及面很广。但是说到育种优势,我可以总结几个方面。首先是大数据育种,大数据来自个体测定的数据、亲缘个体的数据、环境影响的数据、杂交后代的数据、屠宰场的数据、分子标记的数据(50K芯片)、CT扫描的数据(每头猪约3G)、以及来自生产管理系统SAAS的数据。
其次是基因组育种,基因组育种对于早期选择、表型数据滞后的母系品种的选择、以及难以获得表型的抗病性状、肉质性状的选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,史记生物在上述领域都在应用或尝试应用。
我们的另一优势是CT测定,使用CT测定技术的公司目前全球有三家,我们是其中之一。我们有两台CT测定设备,一台在池州核心场,另一台在贵港核心场。CT测定的难度在于要开发相应的软件,史记生物已经开发了自己的测定软件,并申报了发明专利。CT测定的信息量很大,我们还在继续研究,争取挖掘更多的可利用信息。
另外,我们也在开展一些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研究,如简化基因组重测序项目;又如整体基因组项目,我们将对贵港核心场种猪开展多组学的分析,研究猪基因组与微生物组/代谢组之间的关系,寻找整体基因组的性状选择方法(基因、通路、网络)。
CG在猪育种方面采用了全基因组选择技术,科学构建基因组亲缘关系矩阵,从而极大提高了选择的准确性。
经大群体(1100)头攻毒实验,获得了疾病耐受性的表型数据,从而展开全基因组的抗病育种,并取得了显著效果。
爱猪网:据了解,史记生物通过整合天邦旗下各种优质资源,为生猪养殖企业提升提供整体解决方案,你认为这种综合方案对养猪企业有何益处?对比行业其他同类方案,史记生物的方案又有何优势?
傅教授:史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天邦股份重新组建的一个新公司,于今年1月18日在南京国家农创园挂牌成立,新公司由天邦的疫苗生产、猪病检测、生物技术、遗传育种、猪精及冷冻精液等板块整合组建而成。史记生物的成立,技术力量更加聚集,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、全方位的服务。养猪生产涉及的面很广,如场址选择、设计和建设、环保工程、饲养管理、饲料营养、健康方案等等,史记生物正在建立以上各方面的服务能力,希望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、全方位的服务。
(来源:爱猪网)